医生提醒:忽冷忽热时期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春节期间,增城一位两年前因脑溢血住院的阿姨,在降温天气下再次脑溢血住院。幸好抢救及时,生命安全。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陈鲁珍教授、心血管内科赵教授提醒,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一年中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尤其是老年人,尤其是广州连续阴雨天,气温下降幅度较大,容易引起血压波动,导致疾病发作。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要多加防范,御寒保暖,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洁莹通讯员吴迪、张、
春寒来袭,大妈再次脑溢血。
2022年2月4日第四天早上,一波冷空气还没“撤离”。增城53岁的李阿姨(化名)突然昏迷,被送到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CT提示右侧颞顶叶大出血(约122 ml),脑疝,病情危重!大年初四值班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神经医学中心、神经外科主任陈鲁珍团队为李阿姨成功完成右侧颞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手术进行顺利,患者术后恢复自主呼吸,目前正在进行康复治疗。
据了解,李阿姨2年前曾因左侧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经左侧小骨窗经外侧裂清除左侧基底节区血肿在该院治疗,术后恢复良好。没想到,冬春之交的一股冷空气又让她生病了。
温度波动导致脑出血发病率增加
据陈伟介绍,冬春季节气温忽升忽降,脑出血发病率明显增加。今年广州春节持续阴雨,气温下降幅度较大,引起血压波动,更容易引发疾病。李阿姨过去有脑出血史,是脑出血的高危患者。这次和两年前左侧基底节区出血不同。这次是右侧颞部出血,出血量巨大,进展迅速。幸好李阿姨的家人及时发现,尽快送到医院才转危为安。
陈伟说,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是指脑部血管非创伤性破裂,导致脑实质积血,占所有脑卒中的25%~55%。每年每10万人中约有12~15人患脑出血,且脑出血发病进展迅速,发病后一个月的死亡率高达35%~52%。
脑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弱。高血压脑出血多见于50-60岁的高血压患者。因为心情、天气变化、便秘、憋气等因素,血压突然升高,导致脆弱的血管破裂。
高危人群对这些症状保持警惕。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赵提醒,患有高血压、长期吸烟、熬夜、压力大、饮食不均衡、运动量少、血脂异常、糖尿病、慢性肾脏病、代谢综合征、睡眠障碍等疾病的患者,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在冬春交替季节尤其要注意预防。
心血管疾病发生时,通常表现为血压的异常波动和痉挛,患者会出现胸闷和一种难以形容的压迫感。如果这些症状在5-15分钟内得不到缓解,则属于卡氏急性发作
1.忽冷忽热。低温时,血管收缩易引起心脏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昼夜温差大,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容易发生紊乱,增加诱发急性病的风险。
2.血压波动大,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3.冬季雾霾刺激血管炎症;心肺功能差的患者,由于气压低,空气中氧气浓度低,容易缺氧。
4.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增加,心脏负担加重,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而且心力衰竭也更容易发生。
5.少运动。由于天气寒冷,户外活动少,久坐低温,容易引起血管收缩,血流缓慢,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6.饮食不当。春节期间,人们倾向于吃更多的高脂肪食物,这导致肥胖和更高的血压和胆固醇水平。
做好这些事情,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1.稳定血压,防止血压反弹和过度波动;
2.调整情绪,保持乐观,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
3.饮食清淡,多吃水果、蔬菜和豆制品,适量瘦肉、蛋和鱼,少吃动物内脏,忌烟酒;吃七成饱。
4.保持大便通畅。(强迫排便、腹压增高、血压升高、颅内压增高可导致血管破裂);
5.保暖防寒,户外活动早上不要起得太早,运动量过大;
6.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7.严格遵医嘱,规范用药。
意更换调整用药。8.老人晨起不要急于下床,要缓缓起身。
9.老人早起饮温开水500毫升,一日三餐外多饮些水,有助于使血液稀释,避免血栓形成。(来源:广州日报 周洁莹)
发布时间:2022-02-20 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