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出职场舒适区的年轻人,你后悔了吗

95后的女孩薇薇步入职场后,每隔两年,她的内心就会冲出一股改变轨迹的力量。每次尝试挑战自己,似乎都是为了不停地“解锁”更多的挑战。

“舒适区”通常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习惯行为模式,人在其中会感到舒适。在职场中,这个词的含义因人而异。有人认为“舒适区”是在钱山长途跋涉后的抵达,即最终获得理想的工作状态和内心平衡;有人认为这个词的意思是一种束缚,必须打破,绝望地离开。

走出“舒适区”的年轻人后来怎么样了?

舒适区并非贬义,而是一种“掌控感”

“2019年以来,每天都是更好的一天。”29岁生日那天,乔西在朋友圈发表了这番言论。那一年,她辞掉年薪百万的工作,开始追寻她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由于其可靠、大胆和活力,年纪轻轻的Rusi凭借出色的技能在金融行业赢得了一席之地。然而,工作了五年,这种光荣的“舒适区”让她疲惫不堪:越来越多的重复,没有挑战。若思觉得自己的兴趣不是每天计算收益率,也不是业绩排名领先别人多少。“我有很多钱和职务在追求之外。喜欢设计手工作品,为朋友答疑解惑,希望能完成一些光明的小梦想”。

和茹丝不同,薇薇安并没有因为重复和无聊而跳出舒适区。进入一家文化创意公司后,她负责渠道传播,被老板看中了潜力,调到市场部负责品牌。同一个公司“变道”后,两年来一直做得不错。

去年,同事们梦寐以求的晋升机会触手可及,魏伟临时决定接受朋友的邀请,出去创业。

同事们感叹韦唯“冲出舒适区”太勇敢了。但是薇薇安觉得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舒适区。“无论是选择改变方向,还是尝试新的东西,每一个别人看似大胆的改变,都是经过我的评估、观察、总结、学习、咨询、准备,你才能坚持下来的结果。”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博士王冰指出,很多《成功学》的励志短文,把“舒适区”、“惰性区”、“温水煮青蛙”等负面概念联系在一起。但其实“舒适区”这个词本来就没有贬义,说明人在一种低度的焦虑和压力下,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着充分的“掌控感”。

为什么我们会感受到职场“舒适区”的存在?

王兵说,舒适区的产生与“挑战(或压力)和能力的对比”有关。当一个人的能力远大于挑战时,他可以在单位时间内用更少的努力获得更大的回报,这时他在心理上会感到非常舒服(或者说是控制感)。然而,职场中的舒适区有两种:“蜷缩的舒适区”和“伸展的舒适区”。

“蜷缩的舒适区,就像襁褓中的婴儿,周围的一切都是低挑战的、熟悉的、确定的,但在这种情况下你所谓的控制感其实是假的,你不能有效地应对变化和控制环境,你的舒适来自于环境的舒适和稳定;拉伸的舒适区才是真正的自由,你有信心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在这里你可以发展自己,实现自己。你的舒适来自于对自己能力的自信,而不是完全依赖于外界。”

王兵指出,韦唯和若思的原始环境属于“拉伸舒适区”,他们都是“会因为压力而兴奋的人”,这类人相对更容易也更愿意走出职场舒适区。

挑战新领域,遭遇“当头一棒”怎么办

走出舒适区,挑战新领域,遭遇“当头一棒”,该怎么办?

魏巍做过文案,参与过主持各种活动,但从没谈过商务合作的经历。加入朋友的创业团队后,她的职位是商务总监,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起初,她精力充沛。“以前不会的,现在慢慢学就好了!”但我很快意识到,市场竞争激烈,整个团队并不指望她“从零开始”,而是希望快速给团队带来效益。

与此同时,韦唯不仅需要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还必须致力于满足团队其他成员的需求。纠结了半年,韦唯觉得很失落,最终选择了辞职。

“飞出舒适区”的经历没有得到好的结果,但是薇薇并没有气馁。“半年过去了,该交学费学技术了。”

今年30岁

男生李小车,在国企工作长达10年,自认为已经“摸透行业属性”,应该“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李小车跳槽去了互联网公司,立即迎来半年转正期的严峻考验。

“前同事和朋友们都评价我是很会说话的人、social小天才,现在到了互联网公司,我反而成了最不会说话的人。”原先一切的话语体系、思维方式、为人处世哲学……都在“互联网大厂”被推翻了。半年转正期,他过得胆战心惊。

焦虑过后,李小车心生感悟:很多人自以为的舒适区,可能只是运气好,未必等同于你已具备了该职业的最高技能和水准。也许你没有完全挖掘自己的潜能,并发现自己的缺陷。

在汪冰看来,当我们思考职场“舒适感”时,要先考虑自身能力和挑战的匹配度——究竟是你的能力可以游刃有余地应对挑战,还是环境给了你这个错觉?“以自然界为例,如果我一开始在较小的生态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能占据这个生态位是因为这里物种没有那么多,生存竞争没有那么激烈;但是当我被移植到竞争更激烈或更大的生态系统中时,要成功锁定一个生态位,所要迎接的挑战和与之匹配的能力输出就会很不一样”。

薇薇与李小车都在走出舒适区后,遭遇不舒适的状态。但汪冰肯定了他们的积极心态:“如果把‘不舒适’理解为失败,你就会将这种选择理解为彻底的挫败,并且认为这样的结果只能证明自己错了,这是‘固定型思维’的人的想法。但是,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不舒适的状态当作一种练习,把失败当作一种反馈,从负面的失败体验中寻找正面的人生经验。”

汪冰将这称为“拉伸区”。“你在做身体拉伸训练的时候,肯定不太舒服,但是拉伸会提升你的柔韧性,这与我们应对挑战的过程是一样的,但是也要保持对身体的觉察(自我觉察),警惕过度拉伸带来运动损伤。”

重复和瓶颈,你一个也逃不掉

虽然转正期充斥着未知数,可李小车没被击垮,靠自己的韧性和执著成功等到了转正的那一天。“也许我们离开一个舒适区,是为了寻找另一个舒适区。”他说,即使不离开当前的舒适区,每个人依然可以通过自律和探索,发掘事业新可能。

若思告别“上班时代”后,开启了在线情感课程的创业征程。

“换一个新的战场,该经历的重复和瓶颈,你一个也逃不掉,只不过痛苦换了新的颜色和口味。”若思说,“重启”事业的前4个月,她整个人处于“如获新生”“恣意生长”的兴奋中。但半年后,一直顺风行驶的航船,终于不可避免地要逆风前进了。

一位前辈告诉她,既然这一次“重启”是以自己为轴心展开的事业版图,一定不要因为“一地鸡毛”和无聊感而轻易推翻。若思自己也发现,这是一个她想深度挖掘和耕耘的“长期舒适区”。

汪冰表示,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心流体验”,意思是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你仿佛被彻底卷进去了,全然投入,忘了时间,也忘了自己身处何处。

“心流体验在什么时候容易出现?打个比方,假如我们试图摘下挂在树枝上的果子,如果随手就能够着,我们不会有多激动;蹦几蹦够到了,就很有成就感。但如果蹦了半天我们仍够不到,就会很挫败。”

“拼命一下能成功”的状态,吸引我们投入其中。但汪冰指出,这也随之开启了新一轮的循环:当你的能力不断增强,变得和挑战匹配了,你开始游刃有余,但是再下一步能力可能会超过岗位的要求或者岗位提供的挑战,你又会掉入舒适区,掌控感进而可能演变为无聊感。

“从成长的角度,走出舒适区主要与两件事有关。第一个是补你的短板;第二个是增强你的优势。第二个远比第一个重要得多,因为走出舒适区是为了更好地做自己,能定义一个人的是他独一无二的价值,而不是问题。”汪冰认为,当我们在新疆域探索,遇到负面情绪时,要有基本的自我判断,以及确认这份工作对于自己的意义。

在汪冰眼中,冒险和舒适区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哪怕你做的工作是一成不变的,每天也要以不一样的方式来做这份工作,或者让业务水平变得精进。走出舒适区是一种成长,留在舒适区我们也可以冒险,挑战自我,这就像有人健身的方式是铁人三项,有人只是下楼散步,找到适合你的成长路径最重要。

“很多人对舒适区的理解是拿鞭子抽自己,我并不认同。我们确实需要时不时推自己一把,但如果一直都拿鞭子抽着自己往前走,而不是找到了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不符合你的优势、热情或梦想,那你要去的地方不仅不是舒适区,还可能离你真正想去的越来越远”。(沈杰群)

(应受访者要求,若思、薇薇与李小车为化名)

发布时间:2022-02-26 14:13